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蘭陵王之邙山大捷


邙山,古名「郟山」,又稱「北邙」,俗稱「邙嶺」。位於河南西部,為黃土丘陵處,現今在洛陽市內,也彙集兩周、兩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估計有數十萬之多,為最大的古墓集中地。

邙山也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同一個地點就發生過兩場戰役,一場是東魏對戰西魏,另外一場則是北齊對北周。

既然是關於蘭陵王了,就談談關於第二場邙山之戰吧! 至於什麼會有此邙山大戰呢?就要從資治通鑑上考證了。


<<資治通鑑第169卷>>
一開始最主要是宇文護母親的關係,已經和齊國和解了。

晉公護新得其母,未欲伐齊;恐負突厥約,更生邊患,不得已,征二十四軍及左右廂散隸秦、隴、巴、蜀之兵並羌、胡內附者,凡二十萬人。冬,十月,甲子,周主授護斧鉞於朝庭;丁卯,親勞軍于沙苑;癸酉,還宮。

晉公宇文護剛迎來了母親,不想進攻北齊;但又怕違背了和突厥的約定,反而發生邊患,不得已,徵召關中的府兵二十四軍、左右廂的禁衛兵及其隸屬的秦、隴、巴、蜀等地的軍隊,加上歸附的羌人、胡人等,一共二十萬人。冬季,十月,甲子(初十),北周武帝在朝廷授給宇文護斧鉞;丁卯(十三日),親自到沙苑慰勞軍隊;癸酉(十九日),回宮。
(所以電視劇裡應該是把宇文護他母親的元素結合在尉迟迥這位悲劇人物身上了。至於宇文邕只是出場來勞軍的。)

周人為土山、地道以攻洛陽,三旬不克。晉公護命諸將塹斷河陽路,遏齊救兵,然後同攻洛陽;諸將以為齊兵必不敢出,唯張斥候而已。 

周人築土山、挖地道攻打洛陽,三十天也沒有攻下來。晉公宇文護命令部將們挖掘切斷河陽的道路,阻止北齊的援軍,然後一同攻打洛陽;部將們以為齊兵一定不敢出城,所以只派人偵察而已。
(這裡可以得證,是宇文護想要攻打洛陽,不是宇文邕。)

齊遣蘭陵王長恭、大將軍斛律光救洛陽,畏周兵之強,未敢進。齊主召并州刺史段韶,謂曰:「洛陽危急,今欲遣王救之。突厥在北,復須鎮御,如何?」對曰:「北虜侵邊,事等疥癬。今西鄰窺逼,乃腹心之病,請奉詔南行。」齊主曰:「朕意亦爾。」乃令韶督精騎一千發晉陽。丁巳,齊主亦自晉陽赴洛陽。

北齊派蘭陵王高長恭、大將軍斛律光救援洛陽,因為懼怕北周的兵力強大,不敢貿然前進。北齊國主召見並州刺史段韶,對他說:"洛陽危急,現在派蘭陵王去援救。突厥在北面,也要加以防禦,怎麼辦?"段韶回答說:“北虜侵犯邊境,只不過像身上長了疥瘡皮癬。現在西邊的鄰國對我們窺伺進逼,這才是心腹之患,我願意奉陛下的詔命到南方去。北齊國主說:我的意思也是如此。於是下令段韶率領一千名精銳的騎兵從晉陽出發。丁巳(初三)北齊國主也從晉陽趕赴洛陽。

周人以步兵在前,上山逆戰。韶且戰且卻以誘之;待其力弊,然後下馬擊之。周師大敗,一時瓦解,投墜溪谷死者甚眾。

齊軍在邙山上,而周軍在山腳下往上攻。段韶且戰且退誘敵攻到半山腰,等到對方兵力疲竭,再讓齊軍往山下攻。於是北周軍隊大敗,而山下又剛好是溪谷,墜落在溪流和山谷中而喪生的很多。(其實在這場戰中,段韶功不可沒,而在資治通鑑中對於他的敘述比較詳盡,所以不完全是蘭陵王的功勞唷! )

蘭陵王長恭以五百騎突入周軍,遂至金墉城下。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唯齊公憲、達奚武及庸忠公王雄在後,勒兵拒戰。 

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間的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只有齊公宇文憲、達奚武和庸忠公王雄在後面統率兵士抵抗作戰,這裡也可以知道北周是慘敗。

楊忠引兵出沃野,應接突厥,軍糧不給,諸軍憂之,計無所出。忠乃招誘稽胡酋長鹹在坐,詐使河州刺史王傑勒兵鳴鼓而至,曰:「大塚宰已平洛陽,欲與突厥共討稽胡之不服者。」坐者皆懼,忠慰諭而遣之。於是諸胡相帥饋輸,車糧填積。屬周師罷歸,忠亦還。 

題外話雖然北周敗得很慘,但是看到這邊頓時覺得,這位楊忠真是個人才,雖然都是因為和突厥一起打北齊消耗很多軍糧,但也馬上施計讓突厥將這些補上,去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他就是楊堅的父親。

最後這戰宇文護當然就無功而歸,只得和將領們向周武帝聽頭請罪。北周武帝對他們加以慰勞了事,因為當時掌權者還在宇文護身上。

壬戌,太師段韶大破尉遲迥等,解洛陽圍。丁卯,帝至洛陽,免洛州經周軍處一年租賦,赦州城內死罪已下囚。

高湛在邙山之戰結束後才到洛陽,等於沒有參戰,故也不會有電視劇高緯被困於洛陽城內的窘境,因為當時他也才八、九歲左右。

所以這場戰役讓蘭陵王一戰成名,段韶和斛律光也功不可沒。雖然電視劇裡面已經做到很貼近史實了,但是還是有部分還是有所差異。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