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她剛念完了女子私塾,他是一名國軍軍官,他們相識然後結婚。兩年後,他戰死沙場,她顛沛流離,經曆新舊時代更疊,把這段記憶深深埋在心底……
79年前,她剛念完了女子私塾,他是一名國軍軍官,他們相識然後結婚。兩年後,他戰死沙場,她顛沛流離,經曆新舊時代更疊,把這段記憶深深埋在心底。今年9月,由民間慈善團體發起的「尋找你身邊的抗戰老兵」活動啓動,她委託孩子打來電話,想知道77年前的那個寒冬,他如何殉國。志願者開始接力,找到塵封的檔案:鍾崇鑫,原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37年南京城破前夕犧牲,時年32歲。志願者複制了檔案裏的照片,和她年輕的照片,PS了一張合影。她把照片放在身邊,說我終於可以和他說說心裡話了。
鍾崇鑫,重慶榮昌縣人,1929年黃埔軍校第六期工兵科畢業,任原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城被攻破前夕壯烈犧牲於雨花台一帶,時年32歲。這張照片,是志願者在浙江檔案館找到的,鍾崇鑫黃埔軍校畢業時的戎裝照。
1935年,當時14歲的張淑英剛念完女子私塾,在福州經人介紹認識了鍾崇鑫。回憶70多年前的往事,張淑英老人邏輯極其清晰,就像在講述一個已讀過無數遍的故事,「他長得高大卻好溫柔,一說一個笑。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軍官,那麽溫柔善良。他是讀過大學的,問我會不會寫字。我回答會的,他真拿出紙筆讓我寫。我就寫了福州地名『洋頭口』三個字,他看了贊不絕口。後來回家,媽媽問我喜歡他不?我羞紅了臉點頭,我們就算訂婚了。」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上記錄了鍾崇鑫戰死雨花台的事情(紅圈處)。1935年舊曆8月,鍾崇鑫部調到南京下關,張淑英跟隨丈夫,來到南京。平時相處中,鍾崇鑫時常給張淑英講國家大事,說當兵就要隨時准備爲國捐軀。1937年夏天,戰事日益吃緊,鍾崇鑫調防上海,與張淑英分別,從此便再沒有相見。
重慶榮昌縣檔案館查保存著國民政府爲鍾崇鑫家屬發放撫血金的文書原件的影印件。鍾崇鑫走後,張淑英和婆婆向內地後撤,她每天都心跳得厲害,擔心鍾崇鑫的安危。1937年冬,張淑英打聽到鍾崇鑫所在的259旅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很多人都生死不明,但動蕩年月,大家都在疲於逃命,很難得到他的確切信息,一直到7年後的1944年,張淑英在重慶街頭遇到鍾崇鑫的戰友,才獲知鍾崇鑫早已經犧牲了。
張淑英在榮昌安富鎮舊居的街道上還保留著當年的抗日標語。獲知鍾崇鑫犧牲的消息後,張淑英一路哭著回家,婆婆知道後,也哭得死去活來。第二年,婆婆就病逝了。不久後內戰爆發,張淑英的父母和弟弟去了台灣,但張淑英放不下鍾崇鑫,選擇留在重慶。「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裡。」
家人走後,張淑英一直寄住在同鄉家中。期間有很多人給她說媒,都被她拒絕了。一直到1949年,經人介紹,張淑英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了兩兒一女。對現在的親人,張淑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提及過曾經的往事。張淑英說,「第二任丈夫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我知道他陣亡後,就一直想知道他的靈位放在哪裏。爲了現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說出這段往事,不敢說自己的想法。」
「1983年孩子們的父親去世後,我仍然不敢說想找崇鑫的事。那時候孩子們有的才剛成家,我不想讓他們困擾。直到1988年,我才把心願告訴了三個孩子。大兒子當年就去了南京幫我打聽,但是沒有任何結果。」在張淑英家,小兒子李長貴望著母親感慨地說,「媽媽從去年開始身體就差了,她時常緊緊拉住我的手說,兒子,我不甘心。」「母親的心願成了家裏人的心病,鍾伯伯是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我們於情於理都有責任幫助媽媽找到他的靈位。」
今年9月,李長貴在央視《關愛老兵》系列節目中,發現了重慶有一個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長貴找到了志願者芳菲。隨後通過全國各地誌願者接力搜尋,終於找到鍾崇鑫僅存的照片,和他在安放在台北忠烈祠的靈位。望著志願者PS的合影照片,張淑英流淚了。「這算是我這輩子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這輩子還能與他相見,77年了,只在夢裏發生過一次,當時夢見他已經娶妻生子。愛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
得知台北忠烈祠供奉有鍾崇鑫的靈位後,張淑英不顧93歲高齡,執意要去台灣。而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在知曉了她的心願後,爲她籌集了2萬余元善款,幫她實現了台灣行。93歲高齡,不辭辛勞乘坐飛機往返於重慶和台北,張淑英是爲了去看一個人,准確的說是去看一個名字,一個她刻骨銘記了77年的名字———鍾崇鑫。11月22日,在重慶志願者芳菲、小兒子李長貴的陪同下,張淑英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乘飛機到台灣。
由於曆史原因,鍾崇鑫在台灣享有烈士名號,被奉祀在忠烈祠。而在大陸,還有許多象鍾崇鑫這樣的國民黨抗日老兵,身份依然是個問題。大陸志願者在尋找鍾崇鑫的資料時,在一家檔案館看到60年末代編錄的索引卡片,鍾崇鑫甚至被認定是「反革命」。
鍾崇鑫,重慶榮昌縣人,1929年黃埔軍校第六期工兵科畢業,任原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城被攻破前夕壯烈犧牲於雨花台一帶,時年32歲。這張照片,是志願者在浙江檔案館找到的,鍾崇鑫黃埔軍校畢業時的戎裝照。
1935年,當時14歲的張淑英剛念完女子私塾,在福州經人介紹認識了鍾崇鑫。回憶70多年前的往事,張淑英老人邏輯極其清晰,就像在講述一個已讀過無數遍的故事,「他長得高大卻好溫柔,一說一個笑。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軍官,那麽溫柔善良。他是讀過大學的,問我會不會寫字。我回答會的,他真拿出紙筆讓我寫。我就寫了福州地名『洋頭口』三個字,他看了贊不絕口。後來回家,媽媽問我喜歡他不?我羞紅了臉點頭,我們就算訂婚了。」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上記錄了鍾崇鑫戰死雨花台的事情(紅圈處)。1935年舊曆8月,鍾崇鑫部調到南京下關,張淑英跟隨丈夫,來到南京。平時相處中,鍾崇鑫時常給張淑英講國家大事,說當兵就要隨時准備爲國捐軀。1937年夏天,戰事日益吃緊,鍾崇鑫調防上海,與張淑英分別,從此便再沒有相見。
重慶榮昌縣檔案館查保存著國民政府爲鍾崇鑫家屬發放撫血金的文書原件的影印件。鍾崇鑫走後,張淑英和婆婆向內地後撤,她每天都心跳得厲害,擔心鍾崇鑫的安危。1937年冬,張淑英打聽到鍾崇鑫所在的259旅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很多人都生死不明,但動蕩年月,大家都在疲於逃命,很難得到他的確切信息,一直到7年後的1944年,張淑英在重慶街頭遇到鍾崇鑫的戰友,才獲知鍾崇鑫早已經犧牲了。
張淑英在榮昌安富鎮舊居的街道上還保留著當年的抗日標語。獲知鍾崇鑫犧牲的消息後,張淑英一路哭著回家,婆婆知道後,也哭得死去活來。第二年,婆婆就病逝了。不久後內戰爆發,張淑英的父母和弟弟去了台灣,但張淑英放不下鍾崇鑫,選擇留在重慶。「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裡。」
家人走後,張淑英一直寄住在同鄉家中。期間有很多人給她說媒,都被她拒絕了。一直到1949年,經人介紹,張淑英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了兩兒一女。對現在的親人,張淑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提及過曾經的往事。張淑英說,「第二任丈夫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我知道他陣亡後,就一直想知道他的靈位放在哪裏。爲了現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說出這段往事,不敢說自己的想法。」
「1983年孩子們的父親去世後,我仍然不敢說想找崇鑫的事。那時候孩子們有的才剛成家,我不想讓他們困擾。直到1988年,我才把心願告訴了三個孩子。大兒子當年就去了南京幫我打聽,但是沒有任何結果。」在張淑英家,小兒子李長貴望著母親感慨地說,「媽媽從去年開始身體就差了,她時常緊緊拉住我的手說,兒子,我不甘心。」「母親的心願成了家裏人的心病,鍾伯伯是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我們於情於理都有責任幫助媽媽找到他的靈位。」
今年9月,李長貴在央視《關愛老兵》系列節目中,發現了重慶有一個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長貴找到了志願者芳菲。隨後通過全國各地誌願者接力搜尋,終於找到鍾崇鑫僅存的照片,和他在安放在台北忠烈祠的靈位。望著志願者PS的合影照片,張淑英流淚了。「這算是我這輩子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這輩子還能與他相見,77年了,只在夢裏發生過一次,當時夢見他已經娶妻生子。愛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
得知台北忠烈祠供奉有鍾崇鑫的靈位後,張淑英不顧93歲高齡,執意要去台灣。而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在知曉了她的心願後,爲她籌集了2萬余元善款,幫她實現了台灣行。93歲高齡,不辭辛勞乘坐飛機往返於重慶和台北,張淑英是爲了去看一個人,准確的說是去看一個名字,一個她刻骨銘記了77年的名字———鍾崇鑫。11月22日,在重慶志願者芳菲、小兒子李長貴的陪同下,張淑英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乘飛機到台灣。
由於曆史原因,鍾崇鑫在台灣享有烈士名號,被奉祀在忠烈祠。而在大陸,還有許多象鍾崇鑫這樣的國民黨抗日老兵,身份依然是個問題。大陸志願者在尋找鍾崇鑫的資料時,在一家檔案館看到60年末代編錄的索引卡片,鍾崇鑫甚至被認定是「反革命」。
文章來源: 騰訊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