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第四十六集,有關鄴城之戰介紹的很少,所以直接用史料來說明鄴城之戰。
話說周軍這場戰贏的很順利,一掃上一場的苦戰。而北齊這邊高孝珩先打算跟尉相願等人刺殺高阿那肱,但是堵錯門了所以沒有成功,後來被小人排擠去出仕滄州刺史。所以宇文邕一路南下也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打到了鄴城。
<<資治通鑑>>司徒莫多婁敬顯、領軍大將軍尉相願謀伏兵千秋門,斬高阿那肱,立廣甯王孝珩,會阿那肱自他路入朝,不果。孝珩求拒周師,謂阿那肱等曰:“朝廷不賜遣擊賊,豈不畏孝珩反邪?孝珩若破宇文邕,遂至長安,反亦何預國家事!以今日之急,猶如此猜忌邪?”高、韓恐其為變,出孝珩為滄州刺史。相願拔佩刀斫柱,歎曰:“大事去矣,知複何言!”
(對於只看蘭陵王電視劇的,應該不認識高孝衍,其實在這一年的一月,高緯就傳位給八歲的高恆,並尊自己為太上皇帝。任命廣甯王高孝珩為太宰。)
周軍已經兵臨城下了,在齊國這裡其中,不乏一些大臣,希望能背水一戰。斛律孝卿勸高緯,能夠說一些激勵士氣的話,結果他忘詞了,只是哈哈大笑,軍心就更低落了。當然這時候高緯又開始想要逃跑到青州了。但是高孝衍更是希望君王能逃向幽州,那邊還有為了防止突厥侵犯的兩支軍隊,這樣還可能撐久一點,但是天兵高緯還是逃向青州,也註定齊國即將亡國。
《北齊書 高勵傳》:既至鄴,勱勸後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脅之曰:‘若戰不捷,則燒之。’此輩惜妻子,必當死戰,可敗也。”後主不從,遂棄鄴東遁。勱恆後殿,為周軍所得。
《北齊書 高孝珩傳》:後主自晉州敗奔鄴,詔王公議於含光殿。孝珩以大敵既深,事藉機變,宜任城王領幽州道兵入土門,揚聲趣並州;獨孤永業領洛州兵趣潼關,揚聲趣長安;臣請領京畿兵出滏口,鼓行逆戰。敵聞南北有兵,自然潰散。又請出宮人珍寶賜將士,帝不能用。
《資治通鑒》:斛律孝卿請齊主親勞將士,為之撰辭,且曰:“宜慷慨流涕,以感激人心。”齊主既出,臨眾,將令之,不復記所受言,遂大笑,左右亦笑。將士怒曰:“身尚如此,吾輩何急!”皆無戰心。
《北齊書 高阿那肱傳》:後主走度太行後,那肱以數千人投濟州關,仍遣覘候。每奏:"周軍未至,且在青州集兵,未須南行。"及周將軍尉遲(勤)至關,肱遂降。時人皆雲肱表款周武,必仰生致齊主,故不速報兵至,使後主被擒。
另外依照蘭陵王電視劇中宇文邕進城之後顯示的旁白字幕和史實有點不同。
蘭陵王劇中顯示字幕: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壬辰,周師至鄴城下,齊人出戰,周師奮擊,大破之,周師入鄴,齊王、公以下皆降。
實際上史料:
<<資治通鑑>>壬辰,周師至鄴城下;癸巳,圍之,燒城西門。齊人出戰,周師奮擊,大破之。齊上皇從百騎東走,使武衛大將軍慕容三藏守鄴宮。周師入鄴,齊王、公以下皆降。
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上仁辰(18日)和癸巳(19日)就差了一天,少了兩個字會以為一天之內就破城了,而且齊上皇那段自動刪除,可能是為了因應此劇。因為高緯已經自殺身亡,況且劇中也沒有出現他有兒子,所以沒有當上太上皇。
參考資料
高孝衍
北周灭北齐之战
資治通鑑-173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